教育部严禁频繁考试,小学生快被“考考考”搞疯了
文|胡栖安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trx。”
这句在一茬茬学生中间流传甚广的顺口溜,或有望得以纠偏trx。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其中提出,规范考试管理,减少日常测试频次,合理设置考试难度,不得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名。
频繁考试,已经成为当下中小学教育中让人爱恨交织的痛点trx。别说中学,每周一小考,每月一大考,期末“题海式”备考,已成为多地小学的常态。多少孩子,在一次次考试中手忙脚乱、身心憔悴;多少家长,跟着孩子的分数和排名提心吊胆,看着孩子的焦灼而心如刀绞。站在塔尖的总归是少数,这意味着,几乎每一次考试都是对大部分学生的折磨。
资料图trx,图文无关
此前,中国新闻周刊报道,某校一名小学生单元测考了98分,却因只得了A没能得A+而崩溃;有学生因为次次考不到100分拿不到奖状,就开始在试卷上乱写一通,或者在考试中途请假上厕所,等考完后再回来;至于同学之间、家长之间有意无意的分数比较,更是让孩子们寝食难安trx。
专家指出,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自我与他人的唯一标准,影响自我认知和自信的建立trx。
事实上,“减少日常考试频次”的要求,已多次出现教育部的相关文件中trx。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中就提道:“各地不得面向小学各年级和初中非毕业年级组织区域性或跨校际的考试。”
今年7月,为进一步整治违背教育规律的办学行为,教育部发文提出16条负面清单,其中一条是“严禁违反关于日常考试管理的有关规定,频繁组织考试,加重学生学业负担”trx。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文强调,压减重复性作业,减少日常考试测试频次trx。
结合这一次的“教十条”,禁止频繁考试可称得上是耳提面命、三令五申,且措辞极为严厉trx。那么,为什么在政令如此严厉之下,学校里的考试依然屡禁不止?这种“考试偏好”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曲曲弯弯?
展开全文
资料图trx,图文无关
不可否认,时至今日,考试仍是监测教育质量、评价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手段trx。通过考试,可以找出问题、补足短板、强化消化。也正因为考试的这种有效性,使得不少学校、老师一再使用这一手段,产生路径依赖。
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与当下教育评价机制有关trx。压力是层层传导的,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成绩给学校排名,学校藉此给老师排名,老师藉此给学生排名。在一些地方,无论是学校的基建经费、干部升迁,还是老师绩效发放、职称评定等,均与考试成绩深度捆绑。
这些都加剧了考试密度,把所有的压力,传给了几岁十几岁的孩子trx。这也使得,在很多城市,每天起最早的,除了环卫工就是中小学生;每天睡最晚的,除了上夜班的还是中小学生。
不仅如此,在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导向下,家长和社会往往也会成为压垮学生的一根根稻草trx。
举目望去,当下在国内、省内有名的学校,哪个不是考试成绩好的学校?现在很多地方的小升初,虽说是划片和摇号入学,不搞选拔考试,但优质初中还是会按成绩明里暗里地掐尖trx。为了上好初中,家长仍得从娃娃卷起;上不了好初中,更得卷孩子,不然更难上好的高中。在这样的情势下,即便很多家长心疼孩子压力山大,也不敢强烈反对学校频繁组织考试。
只要升学的指挥棒不改变,“考考考”的生态很难彻底扭转,但并非不能缓解trx。只要地方行政部门改变考核方式,不再按考试成绩给学校排名,不再把升学率当作分配资源的依据,至少能把学校和老师从考试的压力中解救出来。
学校之间肯定存在遴选与竞争,要考核学校的教学质量,有多种手段,没必要“唯分数论”trx。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动辄以成绩排名区分学校、学生,是对教育的异化,也是对人的异化。教育部的三令五申能不能落地,关键还是看地方教育部门能否改善管理机制,让“多元评价”从纸面走向现实。








评论